学佛不学《中观庄严论》,真是浪费。

佛法讲圆融无碍;既有中观、唯识两个教义看来南辕北辙的学派,就必有融通两派的说法;岂会有放著“矛盾”不管的说法。偏执于任何一派,认为某派更殊胜的想法是不可取的。佛陀教我们不执著,我们却执著某派教义,是我们的损失。

但中观和唯识应该怎样调和?《中观庄严论》的结论已阐述清楚:

作为因果法,皆必是唯识,
由自成立法,彼即住为识。
依于唯心已,当知外无实,
依于此理已,知彼亦无我。
乘二理妙车,紧握理辔索,
彼等名符实,大乘之行者。

即在理论上,以中观破承许为等同因果的唯识;在修行上,则中观、唯识并举,并以中观法破修行唯识时,所剩余对识的微细执著。由中观守尾门。

由中观守尾门,就是后世将此法门归类为“随瑜伽行中观学派”的原因。本质上还是中观,以中观为胜义,但染义上,则以唯识指代因果。

其实,唯识不还是因果?十二因缘已说明:“无明缘行、行缘识⋯”识是含摄在因果中。不用看论,最基本、最简单、流传最广的十二因缘论,便已经揭示了识和因果的关系。即使是认为唯识更殊胜的你,也不可能不承许这道理。

当然,也不能忽略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觉林菩萨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毗舍如来对持地菩萨也是说“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一切因果流转,都在于业识所感;视乎你对你所感的回应,和你的发心。在此,从接收的角度出发,是识;而从回应的角度来看,是心。也就是说,你的接收,和你的回应,成就了你当下。

而这些,我们也是承许的。

只不过,我们更进一步,要想办法把佛义融通——虽然深入一门,也能到达彼岸;但可以的话,不如尝试找出各门的相通点,尝试把所学的融汇贯通,那麽,自己的修行便可以更加轻松。学完总要用吧!与其在一日之中花大量时间做日常功课,倒不如找个既能压缩做功课时间而又能保证质素的方法,并把省回来的时间,做更多弘法利生,为别人带来美好的事。你肯定也是想做更多功德;那当然要拣选一门需时少而功德多的功课和法门,这才方便自己有更多时间在别的地方做更多功德!再说,诵经念咒的确有功德,但只是自利;而成就别人,却是实实在在的因果,利他自利。说到底,也是因果的抉择;而这,不还是因果!

都是因果。

因果涵摄识,对识的研习,依他起性等,根本不离因果。中观和唯识的融通之处就是因果。再往深一层就会发现,既然唯识的论述还是不离因果,而中观的论述就是因果本身;那麽,唯识的论述,就还不够中观简洁。两派既然也是说因果,为什么就要选要学多一个概念的学派?为什么就不取最简洁,所执最少的中观?

中观是比唯识好。但中观和唯观并举,会不会更好?因为唯识在染义上的论述,是更容易落实在修行上的。唯识理论在修行上,是很容易感受到并应用,因为唯识本身就是讲感受,无论何时,以唯识观照当下,是很容易有感受的。以中观观照日常生活,也很容易有感受,然而,到了某些细微或不易觉察的因果时,一时观照得不好,还是很容易起烦恼。强行以理论笼统地降伏当下的观照不清,就相当于留下尾巴,也只是推迟了烦恼的生起。还不如用唯识来观照。

所以,唯识还是有其在修行上、实务上的价值;要善用。当你理清了因果,用中观来破,当下子,你就会放下执著。但是当你搞不清来龙去脉,你强行笼统地用“都是因果”四字来放下执著,你很难完全放下——你还未搞清楚,当下,你或会认为你自己能够放下,但难保你过一会,还会想搞清楚。烦恼还未真正消除;但此时用唯识来破,就容易起效。既然一切为心造,既然心平则大地平,只要我套用这个概念观照当下,烦恼就会不见,不需要另外观照因果,受因果概念束缚、要破因果——我活在当下、观照当下、感受到一切皆是心识的显现,就可以。

我们是凡夫,我们不是无学,念头时时生起,执著经常都有,只能够在烦恼生起时,尽可能用所学的破,来叫自己放下,放松自己。但烦恼怎破才是最方便和最容易?唯识。这就是唯识在理论上的存在意义。因为唯识对破粗重烦恼相当有效。

但去到微细烦恼,经论都说了,还是要用中观破。否则,无论在理论和认知上,都不够简洁;而在修行上,亦很容易产生对识本身的执著。就不究竟。

所以,还是要回到中观:以因果作桥梁,让唯识成为中观的一部分,达至中观和唯识互相融合,形成更简洁的理论,并提出更便捷的修行法门。这就是《中观庄严论》。你看,经名本身,都只讲中观。

但若你只是从高举唯识的角度下扬弃中观,以及调和两者的论述,那就真的是浪费。何必偏执?何必浪费自己时间?

支持 Kilian,Share 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