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悟?一者理上的解悟;二者事上的证悟。
理上的解悟,是指我们通过聆听大德们的开示,自己研读佛典,参访善知识,对佛理有了由浅入深的了解,进而对佛陀所讲的宇宙人生实相之理,坚信不疑。由此引发菩提心,发愿如教奉行,誓成道果。
理上解悟之人,只是对佛所说的理,有所领悟,还有个所知障在,我执、法执未除。比如:“色空不二”、“缘起性空”,对佛理有过研究,或者学佛经年的人,都会明白其理,但这只是“倒因为果”。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这些理,不是我们自己证悟出来的,而是释迦佛苦行多年以后,在菩提树下证悟出来的。然后,由他宣说出来,后由弟子们记录下来,成为佛经。今天,我们看了佛陀的话,懂了,但事实上,那不过是佛经的增上缘,我们只是接受\信奉佛陀证悟的成果而已。要明白,那不是我们证的,我们不能因自己懂得了佛所说之理,就误以为是自己的成果,是自己悟到的,更不能说是自己“顿悟”佛理了。
真正的悟道之人,是在事上的证悟。比如“缘起性空”,要在事上证到了才算。
今之禅门学人,习谈“悟”字,殊不知禅之所悟,指的是证悟,而不是解悟。比如,我们都知水能解渴,由此可推知茶水也能解渴,此只是理上的知解,不是禅门的证悟。何为证悟?犹以水为例,你我渴时,取水而饮,饮毕渴解,水与渴全消,理与事全消,但得清凉即是。如果仅知渴,也知水能解渴,但水也没喝,渴也未解,那仅是理上的明白,不应妄言“悟”之一字。禅之顿悟,是一种事上的经验,非文字禅可拟。说食不饱,终是空言。要知道,祖师禅,是直取本地风光,打开本来,只讲当下。
禅门(祖师禅)之顿悟,指的是事上之证悟,是事上的经验,而非理上的解悟。佛法不同于玄学、哲学,更不是文字上的理论学说,而是一项试验科学,在事上是可证的。也可以说,佛经就是实验报告,可以引指导、验证我们事上的修证。在禅门而言,犹重事上的修证。
当然,穷尽佛理之后,终会入道,但这只是从知解入门(理上解悟),并非是禅门的证悟。理上解悟后,对佛所说之理坚信不疑,由此依教奉行,行解相应,最终达到理极事圆。此只是行解相应,因知而行,知行合一,不是事上的顿悟。
至于说,理上也明得,嘴上也说得,唯有事上没证得,行上做不得,那也只是口头禅而已。佛法在于行、在于修,在于明心见性,不在于你看过多少佛经,不在于你懂得多少佛学,不在于你能讲多少佛理,不在于你能写诗写偈。达摩祖师在《血脉论》中言:“昔有善星比丘,诵得二十部经,犹自不免轮回,缘为不见性。善星既如此,今时人讲得三、五本经论,以为佛法者,愚人也。若不识得自心,诵得闲文书,都无用处。若要觅佛,直须见性。”见性,完全是事上之经验,岂是理上可见?
禅门首重证悟。事上无所证,终是空言,说食不饱。当一个人,于一切时,于一切处,锻炼纯熟,工夫深入,定力已稳,机缘触发,忽地“轰”地一声,(此只是比喻,并非真的‘轰’地一声。如认为实有,又被境瞒了),云开日出,光吞万象。这才是证悟——渐修之最后的一刹那儿,是事上的一种经验,非理上解悟可得。
诚然,事上的顿悟,也是从实修中来。纸上谈兵,事上无所证,光说不能行,埋没祖师心啊!
事上顿悟之后,只是一了,尚未百了,只是“长征”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习气还没有除尽,还需行六度,还是要保任涵养,历境验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执杖牧牛,勿伤苗稼”。也就是说,不能执著于那个当时一顿,不顾顿之前,不言顿之后。正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禅宗一法不立,即中观,在有不有,在空不空,真妄不二,真理无对,佛法讲的是“毕竟空、胜义有”。
不要说“我已悟了”。证实相,无人我。有“我”就是没悟。有“悟”这一知(所知障),就是没悟,佛是了无所得。这种所谓的悟,只是一种境界,只能算是知觉,始觉了,不是本觉。真境是言语道断。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一定要有形有相的方式,才叫修法吗?那是有为法,上等之法,理事圆融,法界无碍。真通了教理,见地透彻,这见地就是功夫。理的极致,就是事(事事无碍)。理事双亡,能所不立,才得证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