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涉大川,依今文言,即“迎难而上”;而这种迎难而上,依卦象言,前提是要有应。分析“利涉大川”在经文的出现情况,并未见无应者有“利涉大川”;因此,其解读逻辑应是:无应不可涉大川;有应也未必能涉;但利涉者,必有应。
这从统计就可以清楚见到:
相关卦象 | 刚柔相应之处 | 利涉大川位置 |
需 | 初、四,三、上 | 卦辞 |
讼 | 初、四,三、上 | 卦辞 |
同人 | 二、五 | 卦辞 |
蛊 | 二、五 | 卦辞 |
大畜 | 初、四,二、五 | 卦辞 |
颐 | 初、四,三、上 | 卦辞 |
益 | 六爻皆应 | 卦辞 |
涣 | 三、上 | 卦辞 |
中孚 | 初、四,三、上 | 卦辞 |
未济 | 三、上 | 六三 |
如上示,透过关键字搜索经文,当中包含“利涉大川”的,只有10卦。不过,讼卦是“不利涉大川”;换言之,言“利涉大川”者有9卦。而观乎卦象,九卦都或多或少有刚柔相应之象。
这说明什么?
对现实的启发
欲成大事者,必待上下呼应、能里应外合之时。
这道理,《史记‧周本纪》已清楚开展:就算“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周武王还是按兵不动;非得待“太师疵、少师彊抱其乐器而奔周”了,能里应外合了,才“以东伐纣”。这个里应外合,正是克殷的关键:若无殷臣归附,单凭诸侯拥戴的话,实际上,武王也未必能一鼓作气,大获全胜。殷周之间的国力差距,在当时而言,还是比较悬殊的。可以说,周人也是因此才总结出“利涉大川”的前提:要“涉大川”的话,首先,得有应。
而这解读,也绝不是穿凿附会:事实上,武王也真的有涉大川:不然他又怎么能从盟津打去朝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