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学佛书目。
换言之,未必适合任何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因缘,因此,需求都各有差异;佛陀开八万四千方便,每一方便,每一法门,就是适应不同需求、不同根机的学生。当然,方便、法门等等也没有高下之分;看到中观、唯识等法门和思辩,对的,是复杂,但是就不代表更殊胜。
复杂、深奥的方便,某程度上,反而是猛药;代表着病人本身刚彊难化,要以高深莫测的法门,才能折服、调化;而这样是好事?所以,对于阿弥陀佛的念佛法门,我是非常赞叹;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就可以了,用六字融摄一切,念念相继,简单方便,省却所有思辩,没有任何难度,而效果却是一样,只要肯念,就能成就。无奈这个易行道,却被世间视为迷信,就算肯念,也有很多人嫌枯燥,所以,才有“万人念佛,仅一二人往生”的说法。
我也是到了比较后期,才认识到念佛法门的殊胜;说到我是怎么学佛,才真正认识到念佛的殊胜,很简单,四个字,就是“深入缘起”。也是在《学佛因缘》说过的,佛陀开八万四千法门,我觉得从深入缘起这个方向学佛是较适合我的,因此,以下的书目,也是偏向阐述缘起的。
经典
对于我这个年纪来说,学佛不读经典,就等于没学佛;又未老到“只念佛会有更大利益”的程度,不学经,如何能深入如来思想?不过,学经还学经,我也不贪多:专注学三部经就好。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看过我的学佛因缘就知道,心经,是我接触佛法的第一部经书。
简洁易背,义理深远:要检验自己的学佛成果,要知道自己修心到了什么程度,时常忆起心经,并且把自己每一天所做的事,与心经比较一下,看自己的所作所为,与心经所讲的契合多少,就可以了。
怎么比较?很简单,比如说,遇事时,六根的状态是怎么样?于事上起了多少作用?要达到观自在菩萨“无眼耳鼻舌身意”的境界,对于我这些凡夫来说,基本上就是不可能,但是,也可以当成目标啊!虽然没办法现观空来直接降伏六根,仍可以透过一步步如理分析来调伏;一边思考心经的义理,一边分析着我该怎么用心经所带出的理论,应用在现实生活上,以这个方法,来尝试把生活和心经契合。慢是慢了些,当然不及功夫成片之后的现观;但最后的效果也是一样,通过如理分析,成功令内心减少憧憬和渴望,这不就可以了吗?
也就是这个原因,心经成为我最重要的学佛参考经目。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经我没背全,所以用的时候相对地也较心经少,但也和心经一样,是用来检验自己修行成果的经典。
比如说,遇事时,有没有“如是观”?又比如,在捐献、助人时,又是不是在“不住声香味触法”的状态下?
而到了闻思方面,金刚经也是有很重要的作用。
无论往哪个法门深入,无论从哪个方面认识佛法;金刚经是一部可以检验自己有没有学错方向的经典。日常的闻思修如果是正确的话,要把金刚经和新修学的互相引证和解释就应该不是一个大问题。当然,这个是出于一个很重要的前设:就是必须承许金刚经是正确的,不可能对金刚经有任何怀疑。也就是说,在互相引证的时候,如果别宗别派的理论,不能够解释金刚经,那就必须要承认自己的理解出现问题了。
而因为金刚经是佛陀亲说的–只能是自己错,经典本身一定不会错。要是连这点都怀疑的话,就必须要重新思考佛法究不究竟适合自己了。
维摩诘所说经
这部经,说是弘扬大乘,呵斥小乘,然呵斥二字,却是我等凡夫能随便乱用?
祖师已开悟,他要指导已成根器的弟子回小向大,他才呵斥;只有祖师能呵斥,他有这个功夫;我等凡夫,就连小乘的皮毛都未能掌握,却要舍小求大,岂不是痴人说梦?
所以,千万不要随便小看任何一种法门;否则这个贡高我慢,只会成为障碍自己成就的因缘。
其实,维摩诘经之所以会成为我的阅读书目,不单是历代大德都赞叹那麽简单;更重要的,是此经对修行的指导,以及其阐述的,关于一乘的思想。
一乘?对!在具体的修行方法上,比法华经还直接了当。经中阐述了各种境界的层次:就算诸声闻是多么“不堪诣彼问疾”,他们的境界和行持,却是下一个境界和行持的基础。读过此经,你会清楚地了解到,诸声闻、菩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金栗如来四者行持和境界上的异同,你也会清楚地了解到,金栗如来的行持和境界如何融摄其余三者,并从中得知,四者内在的联系。由是观之,你就会认识到,大乘是离不开小乘;要获得大乘的种种行持和境界,你不能舍弃“你所鄙夷的”小乘。既然大乘是融摄小乘,大乘的基础是小乘,就实在没有必要再分开二乘、三乘,崇大抑小;直接以一乘称之,便已足够。而这与法华经的旨趣,是一样的。
就同一个概念、同一件事,透过维摩诘经,我们可以比较到金栗如来和诸声闻、菩萨的境界和行持;这一点正正可以让我们清楚了解到,我们应该如何修行:例如,弟子品和菩萨品所开阐的,大部分都可以对照我们日常生活时的修持;而文殊师利问疾品、以致入不二法门品,则可以藉金栗如来和文殊师利法王子,以及一众菩萨就同一概念不同层次的表述,告诉自己应该怎样一步步的趋入金栗如来的境界。
论典
读经读不明白的,就读论;论是释经的。某程度上,论比经更有针对性:经是佛陀亲说的,是适合所有人的;所有的经,都可以不同角度,也就是不同的论典加以开阐;而论典,主题性相对较强,并且有特定的适用对象。经和论必须一起读,互相相照、比较,才容易理解各自的意思。以下所分享的论典,涵盖 中观、唯识、如来藏,看似繁杂,但我在读任何一论的时候,都会秉持着一重要的初衷:就是“透过读此论,可以如何帮助我认识缘起”这一点。
中论
我在学佛因缘一文,便已说明中论如何从思辩方面,开阐甚深般若;这论典,是用来折服傲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