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有一位大专同学来访,因为她初入佛门,想多了解一些,印隆今日主要与她分享何谓“正信的佛教”的观念。
所谓正信的佛教,就是对与宇宙万法及人生有正确的知见,也就是缘起实相之理。了知一切事物都是因缘聚合而有,因缘消散而灭,因此对于身心一切境相都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起颠倒见--也就是认假为真,在缘起和合的万法上不起分别贪执之心,也就不会再造作生死之业,方能真正离苦(生死轮回苦)得安乐(解脱生死苦的自在安乐)。
如梦参老和尚所说:“学佛与行道--我们一般人学佛,目的是什么?图现前的利益,怎么样能满足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欲望.现在经常听到的就是如何发财,买什么股票能涨,买奖劵能中奖,当自己有了痛苦厄难,才想起念念经,拜拜佛希望苦难消除,如果他所要求的没有达到,就说佛法不灵,这是根本没有理解佛法的人。
法是一种方法,佛是一位觉悟的人,你要是学到了这种觉悟的方法,就知道这个苦难是自己造的,过去生可能做了很多错事。不但过去,假使我是四五十岁的人,我以前在二三十岁的时候,也做过很多对不起人的事情,别说对外人,就是对自己的六亲眷属,对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都对不起,这样想的话,我们学的法就能用的上。
因为佛教导我们的,并没有脱离日常生活,就是在你日常生活中碰到的一些人以及遇到的一些事,你要是个有智能的人,处理的方法就会不同;没有智慧的人,处理的方法又不同。
我们处理的方法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不管其它的人。 我们学习佛法的目的,就是学习如何有智慧,有了智慧你的目的(看问题的角度)就不同了,那是你的目的是什么呢?菩提道!你发心的时候要走这条道,否则其它都是迷惑的道路,都会把你带向烦恼,这条道叫觉道,又叫菩提道,你不要去三恶道,也不去六道轮回了,其它的道都不要走,就走发菩提心的道。
学习佛法就是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用智慧的心指导我们的一切行动。如何指导生活呢?比如你上街买菜,不要过分挑捡有些人把人家的菜捡了又捡,剥了又剥,菜被捡的不能卖了。你该拿多少就那多少,不要特别挑,这就是大悲心。
要多为被人着想,处处以众生的利益为考虑才行。还有更平常的,比如你在家做饭,你也要会发心,你要想凡是吃了我做的饭,都能够舍恶向善,发菩提心,都能离苦得乐,同成佛道!虽然是平常是,可这就是最深奥的佛法,现前一念心,每天如是发愿,如是练心,你就是真正在修行,在行菩萨道。”
众生因为不能善观缘起法则,因此只看到眼前的境相,而忽略了一切事物都有其来龙去脉,也就是由许多因素所造成的。若看的眼光短浅,自然心量狭小,福报也少,更何况有智慧来解决问题?若能观照诸法是由众多因素所造成,眼光自然广阔,心量自然能够大,而心量大则福报大。
观照缘起法则,对我等凡夫众生是否很难呢?其实只要从日常生活就可以训练起。观察自己所吃的每一口食物、所喝的每一口水、所用的物品,是要由多少因缘所成就的,不是单纯的交易就可获得。以此训练自己的观照力,不再一看到境界,就不分青红皂白的贴上去。
佛教与非佛教的区别(圣严法师-大法鼓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