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又有什么大不了?死亡是那麽平常,而人日日都会遇上。
朝早醒来,就已经是死亡;出门口,是死亡;和陌生人经过打过招呼,也是死亡。
不是吗?朝早起床,睡眠的因缘就“死亡”了;出门口,留家的因缘就“死亡”了;打完招呼,和陌生人相遇、见面的因缘就“死亡”了。
只不过,在日常的语言里面,我们不称这些是死亡而已。我们称为缘灭。死亡,被专作指代生命的结束。
但是,生命的结束,不也就是缘灭吗?
人法无别。人也是法的一种。人死即法灭。
当维持生命的因缘不再具足,继续存活的条件不再齐备的时候,人就会死亡。这个是和平常和陌生人见个面、打完招呼就走的情景一样。
了知这个道理,就知道追求任何长生不老的方法,都是徒然;环境一直在变,支持你生存的因缘、条件不会一直具足。就算你吃了多少抗衰老药,就算你改变了自己的基因,就算你移居到别的星球,就算你把自己雪藏了多少年⋯⋯你依然会有死亡的一天。因为,你死亡的原因,未必是出自你本身。
既然如此,又何必害怕和逃避死亡?
人终有一死。
既然横竖都是死,那为什么就不好好调整一下心态?我不能改变我会死的事实,但我可以正视它、面对它、甚至掌控它。
能不能掌控死亡,看的,是你对死亡的态度。
死亡没有什么大不了。我们日日都会遇到,每一分,每一秒我们都是和死亡打交道⋯⋯就在当下,身体里面,就不知道死了多少细胞,也不知道多少段因缘就在当下结束了。刚刚还想买房来着,当下一念想到没钱给首期,买房的上一念也迎来它的“死亡”了。
一直以来,我们都拥抱着生,我们都希望生,我们都想生;我们不想死,我们不愿死,但我们每日却见证著死,每日都体验著死。
那些也是死;我们却对此不以为然。
为什么我们不能把我们日常的不以为然,延伸到生命的结束呢?看化了世间的恩怨情仇、悲欢离合,却看不化生命的终结;事实上,本质是一样的,都是法灭。
要学会面对死;死,真的没大不了:当你习惯了与死相处,慢慢地,你也会懂得掌握死、控制死。当你时时刻刻都有意识地与死共处,你会开始珍惜、你会知足、你会开始不再过分追求、你的心会逐渐安定。你会尽力抛弃你人生的所有负累:你会知道,人生各种重担,无助于面对生命的结束,反而会窒碍你面对生命的结束;你会知道,当你还要不断费神应对各种人生的负累的时候,你不再会有多余的时间来感受自己身心的变化,从而预知、掌握自己的死期。
简单来说,要超越死,要掌握死,就得放下。而你当你学会拥抱死亡,掌握死亡,你也会找到生命的意义—你会在你有限的生命里,尽你的形寿,布施、给予。你不会再自我中心。
而当你真能事先准备好,当你要死了,对于你而言,死,就真的没大不了–死,到时候,又有什么大不了?
因为我要做的事,都做了;我要还的债,都清了;再没有东西能束缚我、令我留恋;时候到了,就走。清清楚楚,干脆利落。
南无文殊师利法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