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些很重要,我记得我之前也跟你说过的,玩武大车协的概念,也希望你能够传承下去:

(1)(最重要)

虽然车协仅仅是一个校级社团,但是这个校级社团,但是通过参与车协的运作/活动,是完完全全可以作为帮助自己进入社会的踏板,锻炼自己的决策能力,人际协调能力什么的:

未来AI进一步普及化,就连现在吃香的程式师、金融什么的,将来都会被AI取代。现在AI自己可以自我学习,到将来,一个AI系统肯定能创造另外一个AI系统,彻底排除人的操控。(以上两个行业现在香,可以说仅仅作为协助建构AI本身而言,当AI强大了,用AI就行,还需要你?)作为AI时代的人,要不被AI取代,要不就是

(a)做AI做不到的东西;要不就是

(b)做元AI系统的管理者;

而就算可以忽略AI,将来在社会工作,又可以怎么维持自己在社会的竞争力?这个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啊……

而玩车协,我给车协的理想就是,通过车协,给进来的会员做(a)和(b)的初步锻炼,目的就是想要让车协成为提升后浪社会竞争力的协助者:

(a)就是车协对于人本身身体素养的锻炼,

(b)就是通过做管理层累计做领导的经验……

我一直而来跟你说的话,都是出于协助你成为车协领导的角度,都是建议,我没有太多直接教你要具体做什么什么的,都说最后决策权在你手上,这个也算是我个人对于实现(b)的做法吧……

(2)

车协作为一个骑车组织,可以分为两大类总共四小类的人,

从骑车角度来分类,(I)骑游的,(II)竞技的,

从组织角度来分类,(III)管理层,(IV)普通会员。

在考虑到武大学生学习为重的大前提之下,如何平衡好这四类人的需要,从而维持车协的传承,是每一届管理层的任务。

而难点就在于每个分类的界限其实挺模糊的,而部分会员是兼而有之;

当这个识别的难点攻破了,其实接下来要搞什么活动,当届发展重心如何,就很容易推导出来了 — 按照 (a)会员的需要,和 (b)自己的能力 两点来做,就可以了。

(3)

当然,对于车协来说,必须刻意发展骑游……

骑游的举办成本:人员、物资、场地、时间等,牵连甚广,车协需要付出成本

竞技的举办成本:有车,有人,有时间团练/参加比赛就行,成本在个人不在组织

骑游的成本比竞技高,而武大车协目前不缺竞技,在人有惰性的情况下,活动举办容易向竞技倾斜。

对于车协组织本身来言,

(A)光搞竞技会流失骑游;在竞技人员一般都只管骑车不搞管理(甚至本身就讨厌管理)的情况下,当竞技的人毕业了,又没有骑游的人,车协本身还能不能维持?

(B)不刻意发展骑游活动,作为潜在管理层人选的普通会员,又怎么能通过参与活动(包括前线管理)来获得对车协的归属感和他本身的办事能力?没有这些潜在的人选,车协的传承何去何从?

(4)

承(1),可见骑车牛逼,对于个人来说,也不代表什么:至少对于武大的学生来说,几乎没有一个人是打算以骑车当正职;在最多都只把自行车事业当作自己的副业(更多的只是当兴趣,连副业都算不上)的情况下,武大车协的定位,其实不应该是车队,不应该是培养武大自行车运动员的组织;也就是说,车协当然也可以根据会员的需要,发展竞技,但是这个绝对不能成为车协的重心。原因在于“学习”两字。因为要学习,“队员”不会有太多时间训练,也不会有太大的训练积极性。故此,成绩出来也只能是一般。既然这个对于车协组织本身来说,也没有多大的用处的话,强行把车协车队化,承(3),将会是一个危机。

那定位到只发展骑游?也不行,那竞技那些就会流失,并且出现在武汉高校车圈里面,武大实际出现两个互不相容的骑车组织的客观效果(各玩各的)。完全不管竞技,偏好竞技的,肯定会另起炉灶,自己玩自己的。这个在宏观上,对于任何一方的可持续发展,都是有弊无利的(要不互相抢人,要不就是因客观上存在两个性质相近的管理层增加武大自行车爱好者的交流障碍,并导致架构臃肿)。在缺乏骑游发展所维护的自行车运动气氛的支撑下,车队一方,当然可以暂时继续通过参加比赛来维持自身;但是,没有来自骑游的新血加入,车队的传承就变成问题了。另一方面,对于骑游一方而言,在活动的举办当中,也需要一些有充足骑行经验的工作人员,而这些人,通常就是本身偏好竞技的。那骑游的,和竞技的割裂了,对骑游一方来说,其实也不是一件好事。

结合以上,每一届的车协,其实都必须要同时兼顾骑游和竞技(每一年总会有两种不同偏好的新生)。而两者之间在车协的发展,则根据以上第(2)点来平衡。

(5)

对于武大车协在第12、13、14届的低潮期,可以归纳总结为以下方面:

(A)学校政策的不支持;

(B)前人的经验和能力,后浪承继不了;

(C)后浪没有足够的动力和归属感,为车协力挽狂澜;

(D)当时武大骑车氛围的缺乏;

(E)第14届车协走竞技化和精英化的道路。

(A)的影响一直存在,至少可以体现为武大车协长久以来都没办法在学校进一步扩大影响力,以致招新情况时好时坏。虽说如此,但是我认为这个影响,是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抵消,此点在(10)讨论;

经过对车协第10、11届老人的访问,至早在第11届开始,就出现(B)的情况;

因为(B),导致活动的品质下降,甚至没有活动,导致(C);

当(C)一直存在,车协就相当于没有发展能力。

(D)的体现,在于和(A)叠加,造成缺乏足够新生的情况。

车协会长一直都有传承,那就代表该段时间,车协怎么说都有几个会员;

但是当时这些会员并没有能力让车协起死回生,而可以归因于(B)(C)(D)。

而来到(E):(E)的出现,可以代表(C)的部分消除。但是,为什么(C)因素的部分消除,第14届仍然没有使车协重现生机?

(E)的问题,在(3)(4)已有解答。当然,第14届仍然不能完全摆脱(B)(C)(D),因此,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第14届仍然没有使车协重现生机。

(6)(很重要)

第15届为什么能使武大车协重现生机?其实,第15届在具体的工作开展上并不是很多,很多做法都是在探索过程中,也有很多纰漏;比第14届成功的关键,仅仅是做到“能够准确识别问题“这点上。具体来说,就是对(2)和(5)的识别。”能够提供一个解决方案”其实也可以算是,但是这个关乎到执行力方面;客观来说,第15届的执行力是不行的,所以,用严格一点的标准来说,这点不算是关键。

能够准确识别问题所在,自然就能对症下药。第15届实现了“积极外联”政策,尝试通过外联来解决(5);由于执行力不足,实际成效有限,但至少确保了第16届管理层的组建。

但我玩车协的过程中,“识别了问题”,“尝试提供了解决方案”;在这两点上,这个就是上面(1)所说的,后浪所必须掌握的技能:这个技能,就是帮助你应对时代的转变。车协只是一个小到不能再小的组织;但是如果能够好好利用这个组织,来锻炼这个技能,并尝试提供一个解决方案,无论成功和失败,你都能拿着这个经验,帮助自己在社会上越升越高。利用车协来锻炼个人身体素养和技能,这个根本就是无本生利的方法,为什么不好好玩一下?

(7)

承(5)、(6),每一届的车协管理层的任务,就是尝试通过(6)来防止(5)。根据每一届的人,和他们所处的环境,具体的手段,也就是解决方案,也就是(4),都肯定有所不同。

宏观来说,在(2),以及在每一届具体的解决方案都有所不同的情况下,每一届的车协,都将会有他们一定的独特性。车协整体而言,也会因为每一届各具特色而富生命力。

简言之,结合(2)、(4)、(5)、(6),车协的传承一定能维持。

(8)(重要)

承(1)、(6),通过车协,会员达致个人身体素养和办事能力的提升。而会员的提升,不也是帮助了(7)的实现,也就是推动了车协的发展吗?这个就是车协和会员之间的共生关系理论。

(9)

(2)、(8)相通,互为表里。因为组织,就是人的集合。把以上的话套用到车协来说,车协的本质,是一个由武大自行车爱好者组成的学生团体。

这句话,我认为可以拆成以下的各个重点:

(A)车协是学生团体。

(B)车协的组成人员,都是以玩自行车为兴趣的武大学生。

(C)车协因为自行车这元素,和其他武大学生组织区别开来。

而这些重点,又可以再细分为以下的关键字,按照重要性排列:

(I)武大;(II)学生;(III)兴趣;(IV)协会;(V)自行车。

车协最重要的是人,而不是车。没人,谈车没意思。为了保住人,在必要时,甚至应该把车先放一边。留住人了,再谈车,其实可以的。因为加车协的会员本来就是想玩自行车;因为种种原因,举办不了骑车活动的话,先约饭约打台球约麻将也可以,目的就是要保住会员之间的联系,当不能骑车的因素消除掉之后,再说骑车,也不愁没人来。搞个轰趴也可以:只不过去轰趴的方法是骑车,那这个不就行了吗?没必要一定要光骑车。

而以上所说的关键字,其实也相当于管理层决策和活动开展的界限:

“武大”:有“从武大出发”、“为了武大”、“代表武大”的意思;

“学生”:要从学生出发,要配合学生的个性、学生的特性、学生的需要;

“兴趣”:要从保住兴趣、增加兴趣的角度出发;

“协会”:别忘了还要从协会本身的角度考虑,以推进协会建设为目标;

“自行车”:尽可能以自行车作为推进会员之间、会员与协会之间交流和归属感的手段。

(10)

关于(5)(A)的问题,把(1)-(9)都做了就可以抵消,顺带也可以改善(5)(D),并形成一个有利于车协长远发展的循环。

我认为,以上(1)-(10),在我还是会长的时候,都或多或少的做了;做的不好的部分,也算是开了个头吧。开头不容易,就请别苛刻品质了……

支持 Kilian,Share 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