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从能体认月亮盈亏、以至能透过土圭体认到太阳会周期性回归到天空某处的那一刻起,规律和秩序两者,便深深烙印在华夏先民的脑海里面。再将这两个概念加以引申,就可以发展出“位”和吉凶这两个极重要的易理。

规律和秩序

这些往复不断、可预测、稳定的规律一经体认和确立,慢慢地,便形成指导华夏先民日常生活的依归。除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透过土圭和北斗的指向,他们也认识了季节的交替规律。对太阳回归周期的认知使得他们逐渐学会在合适的时间播种,在最理想的时间收成,生活、以至社会的秩序也逐渐由此建立。

这就是规律和秩序的关系。

土圭与农耕八节

圭表/土圭与历法、节气、规律息息相关。
透过长时间观测日影在圭表的长度,以及对日夜长短、气温的感知,华夏先民确立了农耕八节,并用作指导农时。农时的制定,亦意味着秩序的逐步建立。

秩序、规律与“位”

从人事角度而言,秩序一旦建立,每个人的身份和地位便亦随之确立;正所谓“一个萝卜一个坑”,为了维护秩序,保证制度顺畅运行,每个人都需要安守本分。

这就是秩序、规律与“位”的关系。

秩序和“位”本质上是一体两面。秩序是“位”之动,“位”是秩序之静。做合乎身份和地位的事叫守秩序;人、事各安其位,是秩序得以维持的关键。当中若有一个环节缺失,或若有一人不按既定规则做事,秩序就会被破坏,规律就会被打破。概念非常直白浅显。

规律、秩序的破坏与吉凶

一旦秩序被破坏,既有机制运作不顺,自然就会有各种毛病、争执和冲突。既然有毛病、争执和冲突,又怎会是吉?

从物象出发:透过土圭,以及随之而来的物候和季节概念,华夏先民得以借助规律去预测并准备未来的播种和收成。利用归纳出来的规律,等时间一到,就可以立即开工;但如果预测会来的天气不来呢?若预测会来的天气不来,该下雨时不下雨,不该下雨时却暴雨,那麽,稳定的农耕规律便会难以为继。经济秩序受破坏,以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而言,自然是凶。

规律、秩序与吉凶的联系就是从此处体现。

小结:吉凶不离“位”,更不离规律

综合以上分析,可见“当位者吉”是有实证的;本质上,这理论是华夏先民的农耕生活经验。其关键,正正就在于两者与规律和秩序的联系。

支持 Kilian,Share 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