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8/1/2021
對「菩薩畏因,凡夫畏果」的思考
「菩薩畏因,凡夫畏果」,畏的原因,或許可以此句解釋:「菩薩非常重視因果,凡夫容易忽視因果」。以下試論之:
菩薩畏因
菩薩非常重視因果,是因為菩薩深知因果不虛;因此,他的行事會非常小心,生怕行差踏錯,種下不好的因,將來感召不好的果。這是通說,「畏」是因為「恐懼」,也是從消極的角度來解釋;
菩薩非常重視因果,也是因為菩薩懂得利用因果;知道要證菩提,就要為自己創造能讓自己證菩提的因緣。故此,他會小心選擇因緣。這時,「畏」是因為「知道要小心」。這個是從積極的角度解釋。
凡夫畏果
凡夫容易忽視因果,固然,他本身可能沒有足夠的觀察力,連產生苦的因都看不清楚,看到眼前的惡果,自然懼怕。這個是通說;
但有些喜歡算計的人,不太會不清楚因果;之所以「反被算計」,大概就是當初算計的時候,過於自信,太大意了吧。以為自己可以掌握因緣,忽視了更深層的因緣,而這些因緣,不是單靠自己就能改變的。結果惡果依然躲不過,也就恐懼了。
19/1/2021
壹
苦又怎麼了?勇敢的面對它、化解它啊!既然知道都是因緣和合,要不苦,就只能創造新的因緣,去破壞這段使自己苦的因緣。產生苦的條件不具備,就再沒有苦了。
貮
凡夫和菩薩之間的分別,其實不如想像中大:有很多人以為菩薩高高在上,自己可望而不可即,認為自己一輩子都不會做到菩薩,於是就放慢修行的步伐;原來,兩者之間,真的只是一念之差。
懂得謹慎因果,你就是菩薩。凡是考慮清楚因果才做,慢慢的,就會知道自己要收攝六根。凡夫不是不知因果,只是,很多時候太大意了。忽視了因果的可怕;然後放縱自己,最後報應就真的來了。
20/1/2021
壹
原來,佛陀度脫生死、眾生從生死解脫,這個生死,不單是生命的;也包括法、也就是日常周遭自己所感召的。佛陀教我們出離的,是一切生滅法,是一切因緣。
所以,要知道自己臨終得不得力、是不是能往生淨土、能不能預知時至、甚至自主生死,看平時自己的心態就可以。不要騙自己:平時連踩不到單車這些人生一小片段都要耿耿於懷、始終在懷緬過去,如是等等還會令自己夢縈魂牽的,就是放不下;連這些都放不下,臨終時,你有把握?經云會有怨親債主不讓往生,引誘自己去別的「善處」而非極樂世界,這類障礙往生、解脫的因緣,要消除、要破壞,就是靠日常串習,從訓練在日常對身邊事物的應對方面入手。不要騙自己;到臨終時追悔,或許就太遲了。
而中陰解脫這類,只是上師慈悲開示的方便;但是,作為凡夫的我們,實不能以上師慈悲,而自己放任。平時不好好串習修練,就指望自己在中陰解脫?你連死後還有沒有福報經歷獲得中陰身也未知,抑或根本就是死後直接下地獄都不知道,就知道自己可以在中陰解脫?連自己的未來都不清楚,就不要過於自信的把自己押注在未知的未來。
貮
其實他力還是自力一種:雖然各經均云凡夫得度成佛,皆為承佛菩薩威神之力,但其實這個概念,還是離不開自力的範圍。可從以下方面分析:
直接字面解釋;
釋迦牟尼和阿彌陀佛雖然都開示了淨土法門,但終究還是要你自己肯念,肯循這個法門修,你才能到極樂世界。法門在,但你不用,你不行動,以期與佛相應,難道佛就會有能力自動帶你到極樂世界?從依他力解脫的第一步,仍然是視乎自己,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這個仍然是自力。
佛菩薩的的確確是首先伸出他的手,用他們的善巧方便,來誘導我們明白無常,並走上解脫修行的道路。經文是正確;不過,經文的背後,卻有很多人忽略了:佛菩薩是慈悲,無論我們什麽情況,他們都一定會攝受我們,幫助我們;但是他們伸手的同時,我們也要主動的伸手,使雙方的手都緊握在一起,然後他們才有辦法,把我們從五濁惡世中拉走。我們知道,他們的手,無時無刻都向我們伸著,他們希求我們能握著他們的手,好讓他們能拉我們一把。他們的心態的確是這樣。但是,客觀的說,就算他們多麽的想,決定要不要和他們握手的決定權,仍然在我們這一邊。
就是這個決定權,使得他力法門實際上都是自力法門。究竟你是想去極樂世界修行,還是在五濁惡世修行,究竟你要不要接受阿彌陀佛的邀請,這個是看自己的決定。可以說,你最終能夠到極樂世界,除了是阿彌陀佛的幫助和攝受,也有你自己的修行工夫和因素包括在內,比例也不會小。經云「不可以少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你要是生前沒有時常念佛修行,死後又哪能感召阿彌陀佛接引,得以順利往生呢?
其實,經云凡夫得度成佛,皆為承佛菩薩威神之力,應有以下的意思:
第一,破除我慢。
修行得力,種種境界現前,便容易生驕慢心。因此需要強調此點,指出修行漸佳的原因,一方面除了是自己精進,另一方面,也是有佛菩薩的外緣相助,方可得成。沒有佛菩薩的勸化,你會修行?沒有佛菩薩的指導,你知門路?沒有佛菩薩的護持,你能安心修行?
第二,增加信心。
凡夫或對成佛的路途險阻感到害怕和氣餒,於是佛經便如是云,指出既然過去眾生修行成佛皆有佛菩薩威神之力背後支持,到你修行的時候,也會有。因此,在佛菩薩的護持下,各人並不需要對修行產生畏懼。
叁
每個人的志向不同、背景也相異,所以每個人的人生步伐都有快有慢。不能眼紅人家走得快過自己:人比人比死人,別人風光背後,也必定付出不少機會成本。
所以,還是著眼於不斷創造自己富足、安樂的因緣吧。富足安樂的因緣今天不具足,就由今天開始創造;雖然今天不具足,不代表他日也是;但今天不創造,他日就必定不具足。
所以,還是不要管別人,自己趕快專心一致,去創造能使自己於他日富足的因緣吧!
22/1/2021
壹
佛法難信,只是不明白佛法的人,不認識佛法就是分析因果關係: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佛法所有的概念,離不開因果二字。所有明心見性、禪、唯識、空等的佛法概念,都離不開因果二字,都是在對因果的認知上,加以開闡。脫離了因果,那些佛法的艱深概念都毫無意義,甚至是有害的。
貳
覺林菩薩偈「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的意義,唯識、真如的概念,離不開因果。
25/1/2021
一切法皆是佛法;我們所感的,都是佛表法,都是一個提醒:提醒我們要修行了。我們沒有宿命通,沒辦法知道自己的壽命還剩多少;但唯一我們知道的是,我們既然還有修行的自由,就應該好好把握。
或者,上段可以這樣改寫?一切法皆是佛法,皆是因果;既然六根尚具,尚有創造和改變因果的能力,就不要浪費了;應該好好利用我們尚知僅餘的時光,把握我們尚有的,努力為自己創造一個更好的未來。
30/1/2021
壹:讀《大寶法王開示:知道壽命不定,就要優先去做具足實義之事》有感
大寶法王的開示殊勝難得,是我們所應頂禮恭敬和讚歎的。正如「今生不向此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一句,若我們還不趕快今生修行,在我們尚算能把握到的時間內,解脫自己,過了今生,就真的不知道什麽時候會再有這個機會了。你無法把自己的生死大事,寄託於未來;所以,趁現在尚有能力,尚知道自己可以透過創造更多善因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就趕快做,「活在當下」是也。這就是法王警誡我們優先去做具足實義之事—修行背後的意義。
我知道對絕大部分的我們來說,在非常繁忙的日常生活中,都會有這樣的想法:「大寶法王的開示是殊勝,聽到法音我也很歡喜,但是我『俗緣未了』,煩事很多,所以我只能『信受』,『奉行』就真的是有點困難⋯⋯」我也有這個想法。
然而,我也想到解決辦法:就是「融攝」。將修行融攝在日常生活中:也就是在凡俗中修行:既然大寶法王開示我們要趕緊修行,那回到我們這一邊,就乾脆這樣做:心態上,修行為體,在實踐上,以俗事為用;以修行這個「體」,重新規劃自己的人生,然後在俗事上,以修行這個「體」作心態上的指導,以修行的心,來應對自己的人生。也可以這樣說:我在俗塵中修行;我的在家生活,就是我的出家修行。以修行為重心重新規劃人生,也不必然是以身出家為終點,當然,身能出家最好。話雖如此,亦不能強求:因為每人均各有自己的因緣。因強行出家,而令自己和家的心都有牽掛的話,這個反而就會變成修行上的障礙,又何苦呢?身在家,依然可以修行,效果也可以很大:可以是繼續希望結婚,並且擁有一個家庭,但是我也希望我所生的小孩,會是一個依教奉行的乖小孩,我也會教導他修行,那麼,就算我身不能出家,至少也稱得上我有能力為我的小孩,創造一個能使他未來解脫的因緣。也可以是繼續掙錢養家:但是這個舉動,已經不是單單純純的為生計那麽簡單,是為了供養家中的活菩薩,感謝他們給了我人身,讓我能修行;換個角度也可以說,我在世間賺錢,是為了完滿自己的六度萬行,以自己的能力賺取錢財,然後歡喜地布施出去,使有需要的眾生,都能夠得到利益。以上這些,都可以稱為修行,還是菩薩行呢。哪怕身在家,只要你是抱持著「我要成就眾生」的心態,從這個心態出發所做的任何事,就可以算是修行。而這樣把修行融攝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簡直就是雙贏:除了不會讓修行本身反而成為自己痛苦的根緣之外,也可以藉此累積解脫的資糧。
貳
活在當下,這個當下,可以是這一念、這一息、這一刻、這一秒、這一分、這小時、這一日、這一月、這一年、甚至這一生。為什麽可以周延到這一生那麽遠?一花既是一世界,當下也可指此生!
叁
勝義上一切法平等;從此點出發,回到染義,佛=上師=凡夫=世界=身邊的一切=我們所感知的=一切外境。莫說上師是佛,乞丐也是佛,你憎恨的那位也是佛。樹木是佛,書是佛,屎也是佛。太狂妄?你看看,一切法皆是因緣所生;所有你所感知的,無不是因果;所有你所感知的,都有相同的體性。更何況,我們人本身,也是因果。《十二因緣論》云:「一切世間法,唯因果無人。」《金剛經》言「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體現的就是在「皆為因果」上。
了知這個概念之後,當然,就要從事上修行,解行合一。要以自己的感受和經文的道理互相印證:假以時日,任運而行,離真正成佛也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