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上,周易经文只是对卦爻象的注释。这概念很重要。​若要通易理,首先,就要准确认识此概念。

此概念,是可从《周易正义 ‧ 谦》卦辞疏处分析,并推导、归纳出:

⋯⋯凡《易经》之体,有吉理可知而不言吉者,即此谦卦之繇及干之九五“利见大人”,是吉理分明,故不云吉也。诸卦言吉者,其义有嫌者,爻兼善恶也。若行事有善,则吉乃随之。若行事有恶,则不得其吉。诸称吉者,嫌其不吉,故称吉也。若坤之六五,及泰之六五,并以阴居尊位,若不行此事,则无吉,若行此事,则得其吉,故并称元吉。其余皆言吉,事亦倣此。亦有大人为吉,于小人为凶,若否之九五云“休否,大人吉”是也。或有于小人为吉,大人为凶,若屯之九五“小贞吉,大贞凶”,及否之六二“包承,小人吉”之类是也。亦有其吉灼然而称吉者,若大有上九“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之类是也。但《易》之为体,不可以一为例。今各随文解之,义具诸卦之下。今谦卦之繇,其吉可知也。既不云吉,何故初六、六二及九三并云吉者?谦卦是总诸六爻,其善既大,故不须云吉也。六爻各明其义,其义有优劣,其德既小,嫌其不吉,故须吉以明之也。

《周易正义 ‧ 谦》

意译:

⋯⋯在易经体系里面,就算理论上是吉,也未必会明示;例如此谦卦卦辞,和乾九五爻辞的“利见大人”,既然从逻辑上、理论上都能明确是吉的话,那就没有在文字上明示为吉的需要。有些卦爻会在文字上明示为吉,那是因为,该卦的吉凶善恶,是有条件的、是有商榷的地方、是有在文字上厘清的需要。卦爻是善恶兼具;你可以从善的角度去理解易经任一卦爻,也可以从恶的角度去解释易经的任一卦爻。都是通的。在现实中,如果你能够做到善,那麽,理论上、经文上的吉,就会在现实应验。然而,若然你做不到,那麽,理论上、经文上的吉,也不会在现实应验。经文明示卦爻为吉,是因为其吉是有条件的;认为是有需要在文字上作出区分和厘清的,才明示为吉。就好比坤卦六五“黄裳,元吉”、泰卦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就是此二爻本身不当位、以阴爻居本身应为阳爻居之的五位、尊位,所以才有必要明文提示。不依从文字提示在现实中行动起来的话,是不会吉的;只有行动起来,现实才会吉;也因此才特意写上“元吉”作清晰标示。这个“需要时才以文字明示为吉”的道理,均适用在其他经文,以及其所联系的现实。吉凶的有条件适用,有时候,也会按当事人资质作出区分。例如否卦九五“休否,大人吉”:爻辞就是根据当事人的资质作出吉凶判定——能在现实中运筹帷幄的吉,不能的凶。也有反过来的。例如屯卦九五“小贞吉,大贞凶”,否卦六二“包承,小人吉”:在那些情况下,反而是听命者吉。当然,有时候,也会有吉象非常明显,不明示,无以彰显其吉的情况。此时,经文也是会有所表示的。大有上九“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之类,就是例证。然而,我也要先旨声明:易学体系庞大,无法一概而论。我现在也只能分别按文义解释。义理的抒发,终究还是要回到卦本身。回顾谦卦各卦爻辞,可以知道,谦卦是吉卦;若不视之为吉卦,那初六、六二、九三的吉,又怎样解释?谦卦卦辞作为六爻义理的总结和归纳,在卦爻象总体都呼应着美善,换句话说,都已经到了这种美善又大又明显,大得只要你行事能与善稍微沾上边,就能获吉的境况了,可以说,是没有另文明示吉的需要;因此,卦辞不提吉。但到了爻层面,还是有明示个别爻为吉的需要。因为个别爻是可以用截然相反的角度理解,爻象是同时夹杂着好和不好;然而,即便如此,也还未到可以盖棺定论为完全不好的境况;为了厘清概念,并从中彰显其吉,因此,经文便有所明示。

在梳理以上章句之后,便可清楚得知,省略在周易的应用,以及经文对卦爻象义的补充作用;以下,将分别讲述;

而当中,对我启发最大的,是省略。因为,若无省略,我也无法推导和归纳出“本质上,周易经文只是注释”的概念。

周易的省略

所谓“是吉理分明,故不云吉也”,若某部分的卦爻义,是已能透过爻象推导出来的话,该部分的卦爻义,就可能不再以文字表述出来。

例:谦卦卦辞

经文的补充作用

而经文的补充作用,又可以再细分为“强调”和“辨析”:

强调

就算某卦爻义本身,是可以透过爻象推导出来;有需要的话,仍会不厌其烦,同时透过文字反复申述之,以收强调之效。所谓“亦有其吉灼然而称吉者”,即为此义。

例:“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大有‧上九》

辨析

简言之,当卦爻义是无法透过爻象清晰表达,或,到了吉凶悔吝的适用是有条件的时候,便会借助文字加以辨析。

例:否九五、六二,屯九五

文字在周易表述体系的从属性

透过孔颖达的归纳,再加上对卦爻辞各解读原则的基本认知,不难发现,文字在周易表述体系的从属性;其实,这也与周易是先有象后有辞的共识一脉相承。

文字的从属性,是可以从周易的省略切入:卦爻辞所省略的,应为卦爻象,以及从承乘比应等爻象解读法则所延伸出来的易理。这推导,结合(1)孔颖达的“吉理分明,故不云吉”,以及(2)对小象传和彖辞的基础认知两者分析便可得出。既然承乘比应已能清楚揭示吉凶,为什么还要浪费竹简,囉嗦累赘?

当然,古人也清楚,承乘比应等爻象解读法则的流传,终究还是离不开文字;文字,始终还是易理的最佳载体;而且,古人也不是不会遇到,以吉凶两个相反角度解读卦爻象都通的情况:为了判别、分析,以及作出某种程度的强调,利用文字加以表述,便显得非常必要。于是,卦爻辞应运而生。

通易理的前提:认识经文本身只是注释

由是观之,卦爻辞的精炼,也许,还要超出我们的既有认知:从孔颖达的疏我们可以知道,要准确理解卦爻辞背后的易理,单单弄清卦爻辞的字面意思是不足够的。学好和厘清卦爻象,是更重要的。这是因为,在省略被充分应用的情况下,经文字面意思的作用,就只剩下“强调”和“辨析”象义两点:它根本就无法完全反映卦爻象欲抒发的所有意思。

换言之,易理,是由象(非文字)和辞(文字)共同构成。象义如果能透过承乘比应分析清楚,相同的意思,就不会再出现在辞,形成省略。辞所抒发的易理,是古人认为需要额外透过文字加以议论的易理,是解决象义模糊的一种救济。文字字面部分的易理,是不周延的。

因此,要通易理,认识一卦、一爻之义,首先,是应该回归爻象,分析爻象;并在准确理解爻象的基础上,借助卦爻辞,来掌握卦爻象义在现实的适用。光靠训诂是不行的。这是因为,本质上,经文只是对卦爻象的注释;经文本身,只是易理的载体和对卦爻象的补充,并不是易理的全部。

支持 Kilian,Share 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