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经文只是注释”的观点:

此图的文字解说,请参阅《若要通易理,就要知道,经文,本质上只是注释|易学散文》。
承上,当认同周易经文本身,也只是注释的时候,就可以得出以下的见解:
爻本身是中性的
爻之中性,可从“爻兼善恶”观之。
爻兼善恶,是以爻为主语;若切换视角,以人为主语的话,则爻本身,以善以恶诠释皆通。因为,诠释爻的,是人。其善或恶,皆由人判断。换个角度理解,爻兼善恶,也可以理解为爻无善恶。因为,善与恶,毕竟仍属人之评断。非物所既有。
无论是爻兼善恶,或者爻无善恶,都不妨碍爻本身是中性的理解:《系辞上》只言爻是“言乎变者也”。爻的善恶以至吉凶,与其说,是来自爻本身,倒不如说,是来自爻辞;“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系辞上》已经明示,爻的吉凶之辩,是由所系之辞断之,而不是爻本身。换言之,爻本身,是中性的。
爻辞就算言吉,对爻象而言,仍可作凶解
承孔颖达“爻兼善恶”说,既知“爻兼善恶”,则就算爻辞言吉,你,仍然可以对爻作凶解。这是从孔颖达的疏,也就是说,从易经的写作手法推导而得的。
其实,爻之善恶,以至其吉凶的判定,综合《系辞上》及孔颖达“爻兼善恶”之说分析,应是依象不依辞。除非“嫌其吉凶”,否则,依象即可;是可以不依辞。因为辞义本身就不周延。

占断言吉者,现实亦不必然为吉
现实得吉,是因为本身行为有善。不能归因于占筮结果。占断是占断,现实是现实,占断只是对现实行动的启发,现实获吉与占断结果为吉并不存在必然的关系。正如孔颖达言“若行事有善,则吉乃随之;若行事有恶,则不得其吉”,《系辞上》本身亦言“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由此观之,现实的吉凶,是透过行动呈现出来的。若你希望现实是吉,更重要的,是应该慎言行,而不是求吉卦。
玩易不可脱离现实
无论是卦爻象也好,经文也好,都是在描述现实。《系辞上》言“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又言“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即知卦爻象,均是圣人“见天下”而得。由此亦可知,学习易理,不可脱离现实,占断亦如是 —— 现实,是抉择易理,以至适用易理的依归。所以,玩易时,若遇到障碍,应先回归现实,尝试把理论和现实结合起来,坚持以现实作为抉择易理的向导;如此,则可借现实,解通易理当中看似矛盾和不通之处。只在书本上钻牛角尖,是徒劳的。
其实,孔颖达既言“若行事有恶,则不得其吉”,便可知道,现实的吉凶、以至理论上、占断上、逻辑上的吉凶判断,都是基于实际行动而得。也就是说,理论是从属于现实,服务于现实。《系辞下》言“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易理是对现实的取象比类和归纳;而易理对现实的归纳,离不开对现实的清醒认识和演绎。所以,我们在玩易的时候,不能脱离现实;脱实现实,占断便不准,对卦爻辞的认识和理解,亦容易出现偏差。

卦爻辞的有条件适用
既然占筮准确,更大程度上,是视乎对现实的认知;那麽,卦爻辞的应用,也是视乎现实而定。即卦爻辞的适用,是有条件的;抉择时,应优先选取能够呼应现实的。不太能呼应现实的,甚至是有明显冲突的,可斟酌取用,甚至弃用。这种抉择,类近中医“舍证从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