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經文只是注釋」的觀點:
此圖的文字解說,請參閱《若要通易理,就要知道,經文,本質上只是注釋|易學散文》。
承上,當認同周易經文本身,也只是注釋的時候,就可以得出以下的見解:
爻本身是中性的
爻之中性,可從「爻兼善惡」觀之。
爻兼善惡,是以爻為主語;若切換視角,以人為主語的話,則爻本身,以善以惡詮釋皆通。因為,詮釋爻的,是人。其善或惡,皆由人判斷。換個角度理解,爻兼善惡,也可以理解為爻無善惡。因為,善與惡,畢竟仍屬人之評斷。非物所既有。
無論是爻兼善惡,或者爻無善惡,都不妨礙爻本身是中性的理解:《繫辭上》只言爻是「言乎變者也」。爻的善惡以至吉凶,與其說,是來自爻本身,倒不如說,是來自爻辭;「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繫辭上》已經明示,爻的吉凶之辯,是由所繫之辭斷之,而不是爻本身。換言之,爻本身,是中性的。
爻辭就算言吉,對爻象而言,仍可作凶解
承孔穎達「爻兼善惡」說,既知「爻兼善惡」,則就算爻辭言吉,你,仍然可以對爻作凶解。這是從孔穎達的疏,也就是說,從易經的寫作手法推導而得的。
其實,爻之善惡,以至其吉凶的判定,綜合《繫辭上》及孔穎達「爻兼善惡」之說分析,應是依象不依辭。除非「嫌其吉凶」,否則,依象即可;是可以不依辭。因為辭義本身就不周延。
占斷言吉者,現實亦不必然為吉
現實得吉,是因為本身行為有善。不能歸因於占筮結果。占斷是占斷,現實是現實,占斷只是對現實行動的啟發,現實獲吉與占斷結果為吉並不存在必然的關係。正如孔穎達言「若行事有善,則吉乃隨之;若行事有惡,則不得其吉」,《繫辭上》本身亦言「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由此觀之,現實的吉凶,是透過行動呈現出來的。若你希望現實是吉,更重要的,是應該慎言行,而不是求吉卦。
玩易不可脫離現實
無論是卦爻象也好,經文也好,都是在描述現實。《繫辭上》言「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又言「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即知卦爻象,均是聖人「見天下」而得。由此亦可知,學習易理,不可脫離現實,占斷亦如是 —— 現實,是抉擇易理,以至適用易理的依歸。所以,玩易時,若遇到障礙,應先回歸現實,嘗試把理論和現實結合起來,堅持以現實作為抉擇易理的嚮導;如此,則可借現實,解通易理當中看似矛盾和不通之處。只在書本上鑽牛角尖,是徒勞的。
其實,孔穎達既言「若行事有惡,則不得其吉」,便可知道,現實的吉凶、以至理論上、占斷上、邏輯上的吉凶判斷,都是基於實際行動而得。也就是說,理論是從屬於現實,服務於現實。《繫辭下》言「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易理是對現實的取象比類和歸納;而易理對現實的歸納,離不開對現實的清醒認識和演繹。所以,我們在玩易的時候,不能脫離現實;脫實現實,占斷便不準,對卦爻辭的認識和理解,亦容易出現偏差。
卦爻辭的有條件適用
既然占筮準確,更大程度上,是視乎對現實的認知;那麽,卦爻辭的應用,也是視乎現實而定。即卦爻辭的適用,是有條件的;抉擇時,應優先選取能夠呼應現實的。不太能呼應現實的,甚至是有明顯衝突的,可斟酌取用,甚至棄用。這種抉擇,類近中醫「捨證從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