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李碩先生的《翦商》,他的強調,啟發了我對「德」的思考:
也就是說,在讀完第210頁後,才知道,原來「德」在殷代是作「惠」(按《宋本廣韻》整理)。也就是說,「德」字對殷人而言,是「給好處」。換言之,「德」的詞性可以是動詞。
這和今日的認知大不相同。
按照今日的認知,「德」一般被視為形容詞或名詞;視為動詞的情況很少出現。就算是作動詞解,通常,都是按近音通假翻譯為「得」,而不是「惠」。就算也是作「惠」,也只會是名詞的「惠」(恩惠、恩德),而不是動詞的「惠」(賞惠、給好處)。
對我而言,這是一個很大的啓發。
德:有捨才有得
《翦商》對德在殷代用法的闡述,確實是過於直白;作者活生生的把「德」字,解讀成既勢利又現實的「給好處」;不妨就含蓄些,譯作「給予」吧。
譯作「給予」之後,再結合通假之後的「得」,「德」的「先捨後得」義,便躍然紙上。
這並非穿鑿附會,是有史實佐證的:從「用罪伐厥死,用德彰厥善」我們可以看到,盤庚在給了跟隨遷都的人好處(嘉獎,惠、捨)之後,就成功換來殷代的復興(得)。雖然,這個得,的而且確,也是要加上「罪」才有;然而,觀秦亡的教訓也可知道,若是只有大棒而沒有蘿蔔,人也會反抗的;反抗的話,若再結合九世之亂的史實,則可知道,若當時真是有反抗,殷人要在盤庚遷都後重新強大起來,恐怕也真的是天方夜譚。因此,「德」在遷都一事的積極作用,是不能抹殺的。
由此可見,人要有德,首先,他要願意給予,願意付出(付出的,究竟是不是就是好處,在這裡姑且不談)。有惠才有得。
德與應
周易的爻象吉凶法則,是有應者偏吉;應者,陰陽上下溝通,相交、交感之義;《書》以周人的視角和認知,來描述殷商的概念,而周代是承接殷代的,則可推敲出,殷商之德,與周易之應,或有一定聯繫。周易「剛中而應」的概念,會不會就是脫胎自盤庚遷殷的成功?天子對臣民的施賞,以及臣民對天子的忠誠,如果能同時兼備,是不是正正就是吉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