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涉大川,依今文言,即「迎難而上」;而這種迎難而上,依卦象言,前提是要有應。分析「利涉大川」在經文的出現情況,並未見無應者有「利涉大川」;因此,其解讀邏輯應是:無應不可涉大川;有應也未必能涉;但利涉者,必有應。

這從統計就可以清楚見到:

相關卦象剛柔相應之處利涉大川位置
初、四,三、上卦辭
初、四,三、上卦辭
同人二、五卦辭
二、五卦辭
大畜初、四,二、五卦辭
初、四,三、上卦辭
六爻皆應卦辭
三、上卦辭
中孚初、四,三、上卦辭
未濟三、上六三
註:除訟卦言「不利涉大川」外,其餘都是「利涉大川」。

如上示,透過關鍵字搜索經文,當中包含「利涉大川」的,只有10卦。不過,訟卦是「不利涉大川」;換言之,言「利涉大川」者有9卦。而觀乎卦象,九卦都或多或少有剛柔相應之象。

這說明什麽?

對現實的啟發

欲成大事者,必待上下呼應、能裡應外合之時。

這道理,《史記‧周本紀》已清楚開展:就算「諸侯不期而會盟津者八百諸侯」,周武王還是按兵不動;非得待「太師疵、少師彊抱其樂器而奔周」了,能裡應外合了,才「以東伐紂」。這個裡應外合,正是克殷的關鍵:若無殷臣歸附,單憑諸侯擁戴的話,實際上,武王也未必能一鼓作氣,大獲全勝。殷周之間的國力差距,在當時而言,還是比較懸殊的。可以說,周人也是因此才總結出「利涉大川」的前提:要「涉大川」的話,首先,得有應。

而這解讀,也絕不是穿鑿附會:事實上,武王也真的有涉大川:不然他又怎麼能從盟津打去朝歌?

支持 Kilian,Share 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