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的學佛書目。

換言之,未必適合任何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因緣,因此,需求都各有差異;佛陀開八萬四千方便,每一方便,每一法門,就是適應不同需求、不同根機的學生。當然,方便、法門等等也沒有高下之分;看到中觀、唯識等法門和思辯,對的,是複雜,但是就不代表更殊勝。

複雜、深奧的方便,某程度上,反而是猛藥;代表著病人本身剛彊難化,要以高深莫測的法門,才能折服、調化;而這樣是好事?所以,對於阿彌陀佛的念佛法門,我是非常讚歎;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就可以了,用六字融攝一切,念念相繼,簡單方便,省卻所有思辯,沒有任何難度,而效果卻是一樣,只要肯念,就能成就。無奈這個易行道,卻被世間視為迷信,就算肯念,也有很多人嫌枯燥,所以,才有「萬人念佛,僅一二人往生」的說法。

我也是到了比較後期,才認識到念佛法門的殊勝;說到我是怎麽學佛,才真正認識到念佛的殊勝,很簡單,四個字,就是「深入緣起」。也是在《學佛因緣》說過的,佛陀開八萬四千法門,我覺得從深入緣起這個方向學佛是較適合我的,因此,以下的書目,也是偏向闡述緣起的。

對於我這個年紀來說,學佛不讀經典,就等於沒學佛;又未老到「只念佛會有更大利益」的程度,不學經,如何能深入如來思想?不過,學經還學經,我也不貪多:專注學三部經就好。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看過我的學佛因緣就知道,心經,是我接觸佛法的第一部經書。

簡潔易背,義理深遠:要檢驗自己的學佛成果,要知道自己修心到了什麽程度,時常憶起心經,並且把自己每一天所做的事,與心經比較一下,看自己的所作所為,與心經所講的契合多少,就可以了。

怎麽比較?很簡單,比如說,遇事時,六根的狀態是怎麽樣?於事上起了多少作用?要達到觀自在菩薩「無眼耳鼻舌身意」的境界,對於我這些凡夫來說,基本上就是不可能,但是,也可以當成目標啊!雖然沒辦法現觀空來直接降伏六根,仍可以透過一步步如理分析來調伏;一邊思考心經的義理,一邊分析著我該怎麽用心經所帶出的理論,應用在現實生活上,以這個方法,來嘗試把生活和心經契合。慢是慢了些,當然不及功夫成片之後的現觀;但最後的效果也是一樣,通過如理分析,成功令內心減少憧憬和渴望,這不就可以了嗎?

也就是這個原因,心經成為我最重要的學佛參考經目。

剛般若波羅

金剛經我沒背全,所以用的時候相對地也較心經少,但也和心經一樣,是用來檢驗自己修行成果的經典。

比如說,遇事時,有沒有「如是觀」?又比如,在捐獻、助人時,又是不是在「不住聲香味觸法」的狀態下?

而到了聞思方面,金剛經也是有很重要的作用。

無論往哪個法門深入,無論從哪個方面認識佛法;金剛經是一部可以檢驗自己有沒有學錯方向的經典。日常的聞思修如果是正確的話,要把金剛經和新修學的互相引證和解釋就應該不是一個大問題。當然,這個是出於一個很重要的前設:就是必須承許金剛經是正確的,不可能對金剛經有任何懷疑。也就是說,在互相引證的時候,如果別宗別派的理論,不能夠解釋金剛經,那就必須要承認自己的理解出現問題了。

而因為金剛經是佛陀親說的–只能是自己錯,經典本身一定不會錯。要是連這點都懷疑的話,就必須要重新思考佛法究不究竟適合自己了。

摩詰所說經

這部經,說是弘揚大乘,呵斥小乘,然呵斥二字,卻是我等凡夫能隨便亂用?

祖師已開悟,他要指導已成根器的弟子迴小向大,他才呵斥;只有祖師能呵斥,他有這個功夫;我等凡夫,就連小乘的皮毛都未能掌握,卻要捨小求大,豈不是癡人說夢?

所以,千萬不要隨便小看任何一種法門;否則這個貢高我慢,只會成為障礙自己成就的因緣。

其實,維摩詰經之所以會成為我的閱讀書目,不單是歷代大德都讚歎那麽簡單;更重要的,是此經對修行的指導,以及其闡述的,關於一乘的思想。

一乘?對!在具體的修行方法上,比法華經還直接了當。經中闡述了各種境界的層次:就算諸聲聞是多麽「不堪詣彼問疾」,他們的境界和行持,卻是下一個境界和行持的基礎。讀過此經,你會清楚地了解到,諸聲聞、菩薩、文殊師利法王子、金栗如來四者行持和境界上的異同,你也會清楚地了解到,金栗如來的行持和境界如何融攝其餘三者,並從中得知,四者內在的聯繫。由是觀之,你就會認識到,大乘是離不開小乘;要獲得大乘的種種行持和境界,你不能捨棄「你所鄙夷的」小乘。既然大乘是融攝小乘,大乘的基礎是小乘,就實在沒有必要再分開二乘、三乘,崇大抑小;直接以一乘稱之,便已足夠。而這與法華經的旨趣,是一樣的。

就同一個概念、同一件事,透過維摩詰經,我們可以比較到金栗如來和諸聲聞、菩薩的境界和行持;這一點正正可以讓我們清楚了解到,我們應該如何修行:例如,弟子品和菩薩品所開闡的,大部分都可以對照我們日常生活時的修持;而文殊師利問疾品、以致入不二法門品,則可以藉金栗如來和文殊師利法王子,以及一眾菩薩就同一概念不同層次的表述,告訴自己應該怎樣一步步的趨入金栗如來的境界。

讀經讀不明白的,就讀論;論是釋經的。某程度上,論比經更有針對性:經是佛陀親說的,是適合所有人的;所有的經,都可以不同角度,也就是不同的論典加以開闡;而論典,主題性相對較強,並且有特定的適用對象。經和論必須一起讀,互相相照、比較,才容易理解各自的意思。以下所分享的論典,涵蓋 中觀、唯識、如來藏,看似繁雜,但我在讀任何一論的時候,都會秉持著一重要的初衷:就是「透過讀此論,可以如何幫助我認識緣起」這一點。

我在學佛因緣一文,便已說明中論如何從思辯方面,開闡甚深般若;這論典,是用來折服傲慢的。

支持 Kilian,Share 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