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些很重要,我記得我之前也跟你說過的,玩武大車協的概念,也希望你能夠傳承下去:

(1)(最重要)

雖然車協僅僅是一個校級社團,但是這個校級社團,但是通過參與車協的運作/活動,是完完全全可以作為幫助自己進入社會的踏板,鍛煉自己的決策能力,人際協調能力什麼的:

未來AI進一步普及化,就連現在吃香的程式師、金融什麼的,將來都會被AI取代。現在AI自己可以自我學習,到將來,一個AI系統肯定能創造另外一個AI系統,徹底排除人的操控。(以上兩個行業現在香,可以說僅僅作為協助建構AI本身而言,當AI強大了,用AI就行,還需要你?)作為AI時代的人,要不被AI取代,要不就是

(a)做AI做不到的東西;要不就是

(b)做元AI系統的管理者;

而就算可以忽略AI,將來在社會工作,又可以怎麼維持自己在社會的競爭力?這個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啊……

而玩車協,我給車協的理想就是,通過車協,給進來的會員做(a)和(b)的初步鍛煉,目的就是想要讓車協成為提升後浪社會競爭力的協助者:

(a)就是車協對於人本身身體素養的鍛煉,

(b)就是通過做管理層累計做領導的經驗……

我一直而來跟你說的話,都是出於協助你成為車協領導的角度,都是建議,我沒有太多直接教你要具體做什麼什麼的,都說最後決策權在你手上,這個也算是我個人對於實現(b)的做法吧……

(2)

車協作為一個騎車組織,可以分為兩大類總共四小類的人,

從騎車角度來分類,(I)騎遊的,(II)競技的,

從組織角度來分類,(III)管理層,(IV)普通會員。

在考慮到武大學生學習為重的大前提之下,如何平衡好這四類人的需要,從而維持車協的傳承,是每一屆管理層的任務。

而難點就在於每個分類的界限其實挺模糊的,而部分會員是兼而有之;

當這個識別的難點攻破了,其實接下來要搞什麼活動,當屆發展重心如何,就很容易推導出來了 — 按照 (a)會員的需要,和 (b)自己的能力 兩點來做,就可以了。

(3)

當然,對於車協來說,必須刻意發展騎遊……

騎游的舉辦成本:人員、物資、場地、時間等,牽連甚廣,車協需要付出成本

競技的舉辦成本:有車,有人,有時間團練/參加比賽就行,成本在個人不在組織

騎游的成本比競技高,而武大車協目前不缺競技,在人有惰性的情況下,活動舉辦容易向競技傾斜。

對於車協組織本身來言,

(A)光搞競技會流失騎遊;在競技人員一般都只管騎車不搞管理(甚至本身就討厭管理)的情況下,當競技的人畢業了,又沒有騎遊的人,車協本身還能不能維持?

(B)不刻意發展騎游活動,作為潛在管理層人選的普通會員,又怎麼能通過參與活動(包括前線管理)來獲得對車協的歸屬感和他本身的辦事能力?沒有這些潛在的人選,車協的傳承何去何從?

(4)

承(1),可見騎車牛逼,對於個人來說,也不代表什麼:至少對於武大的學生來說,幾乎沒有一個人是打算以騎車當正職;在最多都只把自行車事業當作自己的副業(更多的只是當興趣,連副業都算不上)的情況下,武大車協的定位,其實不應該是車隊,不應該是培養武大自行車運動員的組織;也就是說,車協當然也可以根據會員的需要,發展競技,但是這個絕對不能成為車協的重心。原因在於「學習」兩字。因為要學習,「隊員」不會有太多時間訓練,也不會有太大的訓練積極性。故此,成績出來也只能是一般。既然這個對於車協組織本身來說,也沒有多大的用處的話,強行把車協車隊化,承(3),將會是一個危機。

那定位到只發展騎遊?也不行,那競技那些就會流失,並且出現在武漢高校車圈裡面,武大實際出現兩個互不相容的騎車組織的客觀效果(各玩各的)。完全不管競技,偏好競技的,肯定會另起爐灶,自己玩自己的。這個在宏觀上,對於任何一方的可持續發展,都是有弊無利的(要不互相搶人,要不就是因客觀上存在兩個性質相近的管理層增加武大自行車愛好者的交流障礙,並導致架構臃腫)。在缺乏騎遊發展所維護的自行車運動氣氛的支撐下,車隊一方,當然可以暫時繼續通過參加比賽來維持自身;但是,沒有來自騎遊的新血加入,車隊的傳承就變成問題了。另一方面,對於騎游一方而言,在活動的舉辦當中,也需要一些有充足騎行經驗的工作人員,而這些人,通常就是本身偏好競技的。那騎遊的,和競技的割裂了,對騎游一方來說,其實也不是一件好事。

結合以上,每一屆的車協,其實都必須要同時兼顧騎遊和競技(每一年總會有兩種不同偏好的新生)。而兩者之間在車協的發展,則根據以上第(2)點來平衡。

(5)

對於武大車協在第12、13、14屆的低潮期,可以歸納總結為以下方面:

(A)學校政策的不支持;

(B)前人的經驗和能力,後浪承繼不了;

(C)後浪沒有足夠的動力和歸屬感,為車協力挽狂瀾;

(D)當時武大騎車氛圍的缺乏;

(E)第14屆車協走競技化和精英化的道路。

(A)的影響一直存在,至少可以體現為武大車協長久以來都沒辦法在學校進一步擴大影響力,以致招新情況時好時壞。雖說如此,但是我認為這個影響,是可以通過各種手段抵消,此點在(10)討論;

經過對車協第10、11屆老人的訪問,至早在第11屆開始,就出現(B)的情況;

因為(B),導致活動的品質下降,甚至沒有活動,導致(C);

當(C)一直存在,車協就相當於沒有發展能力。

(D)的體現,在於和(A)疊加,造成缺乏足夠新生的情況。

車協會長一直都有傳承,那就代表該段時間,車協怎麼說都有幾個會員;

但是當時這些會員並沒有能力讓車協起死回生,而可以歸因於(B)(C)(D)。

而來到(E):(E)的出現,可以代表(C)的部分消除。但是,為什麼(C)因素的部分消除,第14屆仍然沒有使車協重現生機?

(E)的問題,在(3)(4)已有解答。當然,第14屆仍然不能完全擺脫(B)(C)(D),因此,在這些因素的綜合影響下,第14屆仍然沒有使車協重現生機。

(6)(很重要)

第15屆為什麼能使武大車協重現生機?其實,第15屆在具體的工作開展上並不是很多,很多做法都是在探索過程中,也有很多紕漏;比第14屆成功的關鍵,僅僅是做到「能夠準確識別問題「這點上。具體來說,就是對(2)和(5)的識別。」能夠提供一個解決方案」其實也可以算是,但是這個關乎到執行力方面;客觀來說,第15屆的執行力是不行的,所以,用嚴格一點的標準來說,這點不算是關鍵。

能夠準確識別問題所在,自然就能對症下藥。第15屆實現了「積極外聯」政策,嘗試通過外聯來解決(5);由於執行力不足,實際成效有限,但至少確保了第16屆管理層的組建。

但我玩車協的過程中,「識別了問題」,「嘗試提供了解決方案」;在這兩點上,這個就是上面(1)所說的,後浪所必須掌握的技能:這個技能,就是幫助你應對時代的轉變。車協只是一個小到不能再小的組織;但是如果能夠好好利用這個組織,來鍛煉這個技能,並嘗試提供一個解決方案,無論成功和失敗,你都能拿著這個經驗,幫助自己在社會上越升越高。利用車協來鍛煉個人身體素養和技能,這個根本就是無本生利的方法,為什麼不好好玩一下?

(7)

承(5)、(6),每一屆的車協管理層的任務,就是嘗試通過(6)來防止(5)。根據每一屆的人,和他們所處的環境,具體的手段,也就是解決方案,也就是(4),都肯定有所不同。

宏觀來說,在(2),以及在每一屆具體的解決方案都有所不同的情況下,每一屆的車協,都將會有他們一定的獨特性。車協整體而言,也會因為每一屆各具特色而富生命力。

簡言之,結合(2)、(4)、(5)、(6),車協的傳承一定能維持。

(8)(重要)

承(1)、(6),通過車協,會員達致個人身體素養和辦事能力的提升。而會員的提升,不也是幫助了(7)的實現,也就是推動了車協的發展嗎?這個就是車協和會員之間的共生關係理論。

(9)

(2)、(8)相通,互為表裡。因為組織,就是人的集合。把以上的話套用到車協來說,車協的本質,是一個由武大自行車愛好者組成的學生團體。

這句話,我認為可以拆成以下的各個重點:

(A)車協是學生團體。

(B)車協的組成人員,都是以玩自行車為興趣的武大學生。

(C)車協因為自行車這元素,和其他武大學生組織區別開來。

而這些重點,又可以再細分為以下的關鍵字,按照重要性排列:

(I)武大;(II)學生;(III)興趣;(IV)協會;(V)自行車。

車協最重要的是人,而不是車。沒人,談車沒意思。為了保住人,在必要時,甚至應該把車先放一邊。留住人了,再談車,其實可以的。因為加車協的會員本來就是想玩自行車;因為種種原因,舉辦不了騎車活動的話,先約飯約打檯球約麻將也可以,目的就是要保住會員之間的聯繫,當不能騎車的因素消除掉之後,再說騎車,也不愁沒人來。搞個轟趴也可以:只不過去轟趴的方法是騎車,那這個不就行了嗎?沒必要一定要光騎車。

而以上所說的關鍵字,其實也相當於管理層決策和活動開展的界限:

「武大」:有「從武大出發」、「為了武大」、「代表武大」的意思;

「學生」:要從學生出發,要配合學生的個性、學生的特性、學生的需要;

「興趣」:要從保住興趣、增加興趣的角度出發;

「協會」:別忘了還要從協會本身的角度考慮,以推進協會建設為目標;

「自行車」:盡可能以自行車作為推進會員之間、會員與協會之間交流和歸屬感的手段。

(10)

關於(5)(A)的問題,把(1)-(9)都做了就可以抵消,順帶也可以改善(5)(D),並形成一個有利於車協長遠發展的迴圈。

我認為,以上(1)-(10),在我還是會長的時候,都或多或少的做了;做的不好的部分,也算是開了個頭吧。開頭不容易,就請別苛刻品質了……

支持 Kilian,Share 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