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是的,我從來都不相信有用愛發電這回事。在聯盟裡邊,承(4),就連我也不是完全的用愛發電,我也怎能預期和要求大家也會用愛發電呢?

還是有的,在武漢高校車圈里,我知道誰是真正的用愛為他的車協、為他的聯盟發電;但是,人數太少了。武漢高校車圈需要更多。

如果在會用愛發電這一部份人當中,再仔細劃分的話,又可以分為有心有力和有心無力兩類。這樣一分,真正能幫助到他們的車協或聯盟的人,就更少了。

這個是車圈和個人兩者各自需求的衝突:車圈需要人來建設,但人本身,並沒有需要建設車圈的必要。絕大部分在車圈玩的人,他們在車圈的需求,只是希望從中得到快樂。

而作為聯盟的管理層,和車圈氛圍的推動者,我必須要想辦法解決這個衝突;而我的做法,就是通過各種手段,來向大家強調,玩聯盟、玩車協,對於發展自己的價值。我必須要讓聯盟展示到它的存在,和人們對它的維繫,是對個人發展有利的。

只有成功的把聯盟、車協發展和個人發展聯繫起來,聯盟和車協,才能夠得到個人的重視:我本身就不想做這麼多,又沒有工資,你憑什麼要我為聯盟做這麼多?給我一個能夠說服到我的理由?

而如果你有看過(4)的話,你就會知道,我是我利用我自己,來向大家證明,玩車協、玩聯盟,是對個人的發展有利的。雖然聯盟和車協,都只是一個非常小的組織;它們卻完完全全可以成為你在真正進入社會之前的一個小鍛鍊。

就以「如何在你的社交圈子里發揮你的影響力」這一個人生課題來說,這個是很多人終其一生,都希望能達到的目標;卻有很多人窮其畢生的精力,都不得門而入,最後落得一句「時不與我」的感嘆。我才二十三歲,我的人生閱歷尚淺,對於這一方面,當然,我仍然在探索之中;我也不可以大言不慚的說,我已經成功地在這個武漢高校車圈里,發揮了我的影響力,因為人外有人;但是,至少,通過聯盟和車協,我得到了一個可以令我小試牛刀的機會。聯盟和車協,令我得以在武漢高校車圈里學習如何發揮我的影響力;而這短短兩年的嘗試,我可以很自豪的說,這個絕對是我將來在別的領域里,尋求發揮更大的影響力的踏腳石。

(7)

人要互相促進,雙方才會有所成長。就好像騎車一樣,要一起團練,在互相拉扯之中,自己才會越來越快。這就是(5)背後要帶出的重點:我和萬聰,是互相成就的。我幫萬聰發展聯盟,我成就了他的想法;在我們的合作裡面,他也用他的做法,來剎停我某些比較進取的想法,讓我重新思考和反思。

對於我而言,承(6),聯盟也好、車協也好,雖然我是中興兩者的人,但是,這兩者的未來,終究不是我所能左右的。我總有離開的一天。因此,我所重視的,是我在玩聯盟和車協的過程中,如何能訓練自己的思考和協調能力。我盡我所能,去把兩者建設到最好;但是,無論如何,我在建設聯盟的過程中,總會有思考和落實上的盲點。萬聰對我的幫助,就是他在協助修正我的思考這一方面。

聯盟是一個名義上有1351人的大組織(2019-2020年);如何盡可能的調動這其中裡面的人,去實現各大車協的共同繁榮,是每一屆的管理層都必須要面對的事。

承(2)、(4)、(5)、(6),我的藥方就是:鼓勵個人通過共同建設武漢高校車圈,實現對個人、車協、聯盟、車圈四者的共同成就。
期望通過(4)、(5)、(6),讓個人意識到玩聯盟和車協對於個人的價值,促使他們參與聯盟的管理事務;
期望通過(2),讓車協管理層意識到玩聯盟對於車協的價值,促使他們多派代表參與聯盟的運作。

無論車協也好、聯盟也好、車圈也好、甚至武漢高校聯隊也好,它們四者的核心,都是人。確保吸引到人來參與和維持四者,就是能確保四者在未來都能夠繼續發展。

這個情景,我很有幸能碰上;但是未來還會不會有呢?我不知道。

(用愛發電對於組織來說,並不是必然。因此,在沒有工資的情況下,組織必須要找到一個辦法/策略,去吸引一代代的人來為組織辦事。我只想到「玩學生組織可以幫助個人發展」這一點;或許,你們會有比我更好的理由?)

本文初次發布於聯盟官Q https://user.qzone.qq.com/2394748687/blog/1608272387

支持 Kilian,Share 出去: